3日,2019年全國兩會“部長通道”開啟,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回答大家關心的環保問題時說,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,環保攻堅戰開局良好,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。不過,當前的形勢依然相當嚴峻,生態環境部也是深感責任重大,可以說是壓力山大,天天神經緊繃,時時心中忐忑,絕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馬虎。
不得不說,李干杰部長的這種“壓力山大”“心存忐忑”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馬虎”,恰恰是我們社會需要的一種責任擔當。最近到一些基層采訪,聽到一句感言:干部有壓力,工作才有動力,干部有危機感,群眾才有幸福感。只有更多干部心存忐忑、胸懷擔當、常生敬畏,感到身負重壓,才能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水平,才能銳意創新、開動腦筋、突破阻力去戰勝各類困難,有力地推動各項工作。
這些年,環保問題之所以持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,原因在于環境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。很大程度上,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一直處在風口浪尖。其中每一次治理的進步,都會引發社會的點贊。但人民群眾在點贊的同時,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因為取得的成績還不穩定,一些地方的霧霾有可能仍會卷土重來。可以說,每一次治理稍微疲沓,都會受到詬病,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的壓力也是起起伏伏,從未消失。有時候,甚至可能會超乎尋常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李部長的“壓力山大”,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狀態。這種壓力,一方面來自外界,一方面源于自身,如果能從加強自身建設做起,化壓力為動力,就是好事。鐵人王進喜說過:井無壓力不出油,人無壓力輕飄飄。廣大黨員干部就是要按照“信念堅定、為民服務、勤政務實、敢于擔當、清正廉潔”好干部標準,從嚴要求,努力提升自己。
當然,不僅是生態環境部門的領導感到“壓力山大”,其他行業和部門的領導,同樣面臨著為民服務技能升級的種種壓力,同樣面臨著本領恐慌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提升帶來的種種忐忑,同樣不能有一絲松懈與懈怠。這是作風之變后公共管理與服務良性狀態的歸位。
官有所畏,業有所成。“老百姓是地,老百姓是天”,無論是誰,不管官做得多大,脫離了人民群眾,就像希臘神話中離開大地的巨人安泰,立即失去了所有力量。如果更多的干部精神上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,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呼聲,感受到了社會的監督眼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地盯著自己,那么,就更好地打起精神,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祉。